這個夏天,中國大地上最動人的風景,不是40℃的高溫,而是球場上此起彼伏的吶喊聲。從“蘇超”到“贛超”,從“浙BA”到“村超”,一場場草根賽事如星火燎原,點燃了全民的運動熱情。這不禁讓人思考:為何這些"超"級賽事能在這個夏天如此火爆?
體育的根,扎在人民的需求里才活得旺。這些“超”賽之所以火得發(fā)燙?最根本的,是踩準了“人民性”三字的鼓點。你看“贛超”改球衣背后的字母為漢字,就這一個小小的調整,讓球迷覺得“這比賽懂咱”,球迷說“看著就親”;“蘇超”開“豚寶信箱”聽建議,把觀眾的呼聲變成下賽季的賽程。浙江55000多個籃球場撐起“浙BA”的“百縣大戰(zhàn)”,諸暨一個縣級市能辦CBA全明星,說明體育從來不是少數人的秀場,而是千萬人能摸得著、玩得起的生活方式。貴州榕江的“村超”賽場,那道7米高的洪水線刻在標桿上,比任何獎杯都讓人動容——體育在這兒不只是競技,更是抱團取暖的力量,是災后重生的底氣。習近平總書記說“發(fā)展體育事業(yè)不僅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,還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力量”,這些“超”賽正是把這句話落到了街頭巷尾,變成了老百姓茶余飯后的期待。
賽事的火,燒旺了地域文化的煙火氣。這些賽事的聰明,在于把體育變成了一根“金線”,串起了城鄉(xiāng)的百態(tài)生活。“浙BA”里,諸暨的珍珠對柯橋的布料,賽場外老板們喊著“輸球特惠”直播帶貨,把產業(yè)鏈的比拼變成了帶笑的競爭;“贛超”中場秀跳采茶戲、演儺舞,讓非遺借著歡呼聲活了起來;山東搞“魯超”,特意為青島留了個“齊魯球王爭霸賽”的口子,廣東的“粵超”干脆把港澳臺球員拉進來,這格局,早跳出了單一賽場,變成了地域協同的大舞臺。體育不再是孤立的“競技場”,而成了串起文旅、消費、文化的“連接器”,就像宜春搞的“四重融合”,球票能換景區(qū)門票,中場秀能看采茶戲,連門票錢都能變公益基金建鄉(xiāng)村球場,這才是“體育為民”的活教材。這哪里是單純的比賽?分明是各地把自己的文化家底搬出來曬,用體育當紐帶,串起了地域特色、產業(yè)優(yōu)勢和民族情感。就像貴州榕江“村超”賽場上那道“2025·6·24洪水線”,體育不僅記錄苦難,更能凝聚起重建家園的勁兒,這股勁兒,比金牌更沉甸甸。
更讓人稀罕的是,這些“超”賽長出了“自己的模樣”。江蘇的“十三太?!备黠@神通,湖南的“十三個充電寶”聯手“圍剿”長沙,浙江的“百縣大戰(zhàn)”把90個縣市區(qū)的精氣神都亮了出來。沒有千篇一律的模板,全是因地制宜的智慧。就像網友說的,“蘇超”學不來“浙BA”,“村超”也成不了“贛超”,可正是這百樣姿態(tài),才湊成了“百花齊放”的盛景。城市精神的競技場。這些賽事最打動人心之處,在于它們讓體育成為城市精神的載體。"為城市而戰(zhàn)"的口號,不僅點燃了球員的斗志,更喚醒了市民的歸屬感。這多像咱中國的發(fā)展,東部有東部的活法,西部有西部的路子,卻都往“共同富?!钡牡郎媳?。體育賽事在這兒成了一面鏡子,照見了地方的特色,更照見了“和而不同”的中國智慧。
有人擔心這股熱勁兒能不能長久。其實你看那些賽場邊的細節(jié)就懂了:柯橋老板的直播間里,布料和球賽一起熱銷;諸暨的籃球場上,老人小孩都能湊個熱鬧;“贛超”的夜市里,辣炒螺螄的香氣混著吶喊聲飄得老遠。這些賽事早就不是單純的“體育活動”,而是長在了生活的土壤里,成了老百姓日子的一部分。就像老話說的,“栽下梧桐樹,引得鳳凰來”,當體育真正扎根民間,何愁沒有常青的生命力?有人說這是“草根逆襲”,我看這是“水到渠成”。當體育不再只盯著奧運金牌,而是俯身看看群眾需要什么;當賽事不再追求“高大上”,而是琢磨怎么讓老百姓玩得開心,這片土地上自然會長出屬于自己的“超級賽事”。從“村超”到“省超”,變的是規(guī)模,不變的是“人民性”這個根。
這個夏天的“超”賽熱,說到底是一場“雙向奔赴”:老百姓用熱情托舉起賽事,賽事用真心反哺著生活。從榕江的洪水線到諸暨的籃球場,從球員球衣上的漢字到老板們的“輸球特惠”,這些細節(jié)里藏著最生動的答案——所謂盛景,從來不是聚光燈下的孤芳自賞,而是千萬人用熱愛澆灌出的滿園春色。這些賽事的另一大亮點,是它們開創(chuàng)了“體育+”的新模式。宜春將采茶戲、儺舞搬上中場秀,諸暨與柯橋的比賽中融入產業(yè)特色,這些創(chuàng)新讓賽事成為文旅融合的典范。更難得的是,這些賽事還探索出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之道——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,又帶動了地方經濟發(fā)展。
從“一枝獨秀”到“百花齊放”,中國體育正在書寫新的篇章。這些遍地開花的“超”級賽事告訴我們:體育的真諦不在于培養(yǎng)幾個世界冠軍,而在于讓每個普通人都能享受運動的快樂。當體育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,當每個城市、每個縣城都有自己的“NBA”,這才是體育強國最生動的注腳。風還在吹,那些帶“超”字的種子還在發(fā)芽。或許未來,我們不用再問“為啥這么火”,因為當體育真正成了老百姓的日常,這熱辣滾燙的日子,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。(大河網河聲評論員 鄧隨新)
(責任編輯:梁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