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15日到21日是第29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,今年的主題是“癌癥防治、全面行動——全人群、全周期、全社會”。在全球范圍內,大腸癌的發(fā)病率和死亡率,均排在惡性腫瘤的前三位。市人民醫(yī)院副院長、主任醫(yī)師、大腸癌早診早治專家秦海提示,大腸癌是指在環(huán)境、遺傳等諸多因素作用下,大腸黏膜發(fā)生的惡性病變。大腸分為結腸和直腸,因此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。大腸癌的發(fā)病率,男性高于女性,但大腸癌可防可治,發(fā)病率隨年齡遞增,只要足夠重視,就能防控它。
早期篩查謹防腸息肉“變壞”
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研究表明,1/3以上的癌癥可預防。其中,大腸癌被列為適合篩查的癌種之一。大量研究表明,約80%以上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,所以也有專家將腸息肉形容為大腸癌的前身。腸息肉“變壞”一般經歷這個過程:正常黏膜—小息肉—大息肉—高級別上皮內瘤變—癌。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到10年。90%以上處于腸息肉階段的人癥狀隱匿,容易被忽視。只要在這期間發(fā)現并及時切除腸息肉,就能夠有效阻斷其演變?yōu)榘?/p>
改變不良生活習慣
大腸癌的病因尚不明確。一般認為與生活方式、腸道疾病、遺傳等多種因素相關。不良的飲食習慣包括:高脂肪高蛋白質而低纖維素飲食,偏食挑食而致微量元素與維生素缺乏,長期過度食用油煎、烘烤、腌制食品等。遺傳因素在大腸癌發(fā)病中起重要作用。比如,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100%癌變;有大腸癌家族史者,患大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2到4倍。本身患有潰瘍型結腸炎、克羅恩病、大腸腺瘤、直腸息肉的患者,后期患大腸癌的幾率也會上升。此外,不良的生活習慣,比如吸煙、肥胖、情緒緊張、缺乏運動也是大腸癌的危險因素。有結腸腺瘤病史、結直腸癌家族史和炎性腸病要調整生活方式,戒煙戒酒;養(yǎng)成良好飲食習慣,攝取高纖維素、低脂肪食物;適度鍛煉等。
高危人群定期篩查不容忽視
只要完整做一次篩查,基本就能成功發(fā)現腸息肉,甚至大腸癌。目前,專家推薦大腸癌篩查年齡段是40至74歲,從40歲開始定期做便隱血檢測,并填寫一份“大腸癌高危因素問卷”。便隱血檢測和問卷中的其中一項為陽性或者兩者均為陽性的,即可確定為“大腸癌高危人群”,建議在一年內做全結腸鏡檢查。
“大腸癌高危因素問卷”中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項:是否有腸息肉病史;是否有其他系統(tǒng)癌癥史;是否一級親屬有腸癌史;是否有慢性腹瀉史;是否有慢性便秘史;是否有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病史;是否有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病史;是否有不良生活事件史等。需要提醒的是,如具有其中一個癥狀即為高危人群。
凡屬上述高危人群,應每年做一次防癌檢查。有癥狀時,不要輕易判斷為腸炎、痔瘡等疾病,應及時就診,定期做便隱血試驗和全結腸鏡檢查。40歲以上人群,就算沒有癥狀,也應每年做一次便隱血試驗,并按醫(yī)生的建議定期進行全結腸鏡檢查。被篩查出的高危人群,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不能接受全結腸鏡檢查,也要每年檢測便隱血,決不能疏忽大意。
發(fā)現癥狀及時正規(guī)診療
大腸癌早期可無明顯癥狀,發(fā)展后可出現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的改變,如排便次數增加、腹瀉、便秘、糞條變細、便中有血、膿液或黏液等。腫瘤部位不同,臨床表現也有區(qū)別。當出現便血、大便性狀及排便習慣的改變、貧血、消瘦、大便潛血陽性等癥狀應及時就醫(yī)進行正規(guī)診療,必要時需要做肛門指診、直腸鏡、全結腸鏡等檢查,切不可亂用藥、自行醫(yī)治,應給予足夠重視,摒棄得過且過的僥幸心理,做到早發(fā)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,將腫瘤扼殺在萌芽中,不僅可以免去根治性手術的巨大創(chuàng)傷,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生存質量,延長生存時間。(記者劉波)
(責任編輯:梁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