勞動者實現(xiàn)從“打工人”到“合伙人”轉變后,其是否必然與企業(yè)之間不具有勞動關系?近日,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結一起勞動爭議案件,通過綜合審查勞動者與企業(yè)之間的主體資格、勞動關系建立合意、人身隸屬性、經濟從屬性等,認定原告勞動者身份,依法作出終審判決,要求企業(yè)向勞動者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10747.82元。
2023年7月1日,劉某與一奶咖店簽訂為期三年的勞動合同,擔任店長職務。入職次月,劉某與奶咖店經營者范某、案外人賀某簽訂合伙協(xié)議,約定劉某以現(xiàn)金方式入股,負責奶咖店的運營管理。之后,劉某每月按勞動合同的約定領取工資并按合伙協(xié)議的約定獲得分紅。
2024年2月底,劉某與賀某、范某因臨時工的工資標準問題發(fā)生爭執(zhí)。2024年3月5日,范某通知劉某不再擔任店里任何職務。2024年4月1日,劉某以奶咖店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為由申請勞動仲裁,仲裁委員會作出仲裁裁決書后,劉某和奶咖店均不服,分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。
一審法院審理后認為,劉某成為奶咖店經營者的合伙人后,與奶咖店之間不存在人身依附性及從屬性,不再成立勞動關系,判決駁回劉某主張奶咖店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的訴訟請求。
劉某不服一審判決,向重慶二中院提起上訴。
重慶二中院審理后認為,法律并未禁止勞動者成為個體工商戶經營者的合伙人,亦未禁止合伙人作為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。勞動者成為個體工商戶經營者的合伙人后,勞動者與個體工商戶的勞動合同并不當然終止。雙方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,應當從有無用工的事實,對雙方是否具備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、是否存在建立勞動關系的合意、是否存在人身隸屬性、經濟從屬性等方面進行審查。
法官認為,首先,本案雙方有建立勞動關系的合意。劉某入職時便與奶咖店簽訂了勞動合同,約定了雙方的勞動權利義務,體現(xiàn)了雙方建立勞動關系的合意,即便劉某此后與奶咖店的經營者范某、案外人賀某簽訂了合伙協(xié)議,但合伙協(xié)議并未否定劉某與奶咖店之間的勞動關系。
法官認為,其次,本案雙方之間具有人身隸屬性和經濟從屬性。一方面,劉某在簽訂合伙協(xié)議前后的工作崗位和內容未發(fā)生實質變化,其工作內容也需服從奶咖店的安排,雙方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人身隸屬性。另一方面,奶咖店根據(jù)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標準,按月向劉某支付工資。合伙協(xié)議雖約定由劉某負責運營管理,但并未將按月發(fā)放給劉某的工資變更為執(zhí)行合伙事務的報酬。特別是從工資的發(fā)放情況看,劉某的工資與奶咖店其他勞動者工資的發(fā)放并無本質區(qū)別。故雙方存在經濟上的依賴性。
綜上,法院認為,劉某作為勞動者通過勞動獲取報酬與其作為合伙人分享利潤、承擔虧損并不沖突,雙方具有勞動關系的實質特征,遂依法支持了劉某主張奶咖店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的上訴請求,判決奶咖店向劉某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10747.82元。
【法官說法】
合伙關系的法律認定并不必然消滅勞動關系
近年來,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(fā)展,勞動用工領域正加速構建新型勞動關系生態(tài)體系。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法律關系呈現(xiàn)深刻變革,用工形態(tài)從單一雇傭向多元合作演進,管理模式從傳統(tǒng)的勞動關系管理向激發(fā)勞動者的創(chuàng)造力和實現(xiàn)人力資源價值最大化轉變。合伙關系的法律認定并不必然消滅勞動關系的法律基礎,勞動者與個體工商戶經營者的合伙關系、勞動關系可以并存。在新型勞動關系案件審理中,應從雙方是否具備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、是否存在建立勞動關系的合意、是否具有人身隸屬性及經濟從屬性等方面綜合判斷,避免僅從合同名稱等形式要件予以判斷。
法官提醒廣大勞動者,謹防用人單位設置“合伙人”陷阱,用以隱藏勞動者身份進而規(guī)避相應法律責任。如果遇到此類情況,應及時向勞動監(jiān)察部門反映情況,也可通過向法院起訴維護自身權益。(人民法院報記者 劉洋 通訊員 任瑤 劉晶)
(責任編輯:蔡文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