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法院報訊 (記者 余建華 通訊員 趙陳超)“免試入學”“易錄取、好畢業(yè)”……近年來,隨著勞動力市場對學歷要求的不斷提高,越來越多的應聘者希望通過不同的途徑提升自己的學歷,“速成學歷”的不法方式也就慢慢進入了人們的視野。然而,這背后往往存在合同無效、虛假宣傳等諸多風險。近日,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(qū)人民法院審結(jié)了一起委托升學服務合同糾紛案,認定雙方簽訂的合同因違背公序良俗無效,判處某教育咨詢公司返還服務款。
中專畢業(yè)的小李在進入社會工作后四處碰壁,越來越發(fā)現(xiàn)學歷是一塊非常重要的“敲門磚”,于是經(jīng)人介紹找到了某教育咨詢公司。該公司自稱有渠道可以幫助小李上大學,并承諾能收到學校錄取通知書,且可在學信網(wǎng)查詢到全日制大專學籍,如未被錄取則全額退費。
2022年11月,雙方簽訂升學服務合同,小李向某教育咨詢公司支付了1.1萬元服務費。次年8月,小李未參加高考便收到了該公司工作人員發(fā)來的外省學校新生入學通知書,讓其去學校報到并辦理新生入學手續(xù)。然而,小李搭乘飛機到達學校后,卻被告知需先進入中專部學習,獲得學籍并取得報考資格之后再參加大專招考。小李認為這與該公司先前的承諾不符,便沒有辦理入學手續(xù)。后小李要求某教育咨詢公司按照合同約定退還服務費卻遭到拒絕,于是訴至法院,要求該公司全額退還服務費1.1萬元,并賠償其交通費、荒廢一學年的經(jīng)濟損失共計2.6萬元。某教育咨詢公司則辯稱,志愿學??梢赞k理入學手續(xù),是小李違約在先,公司無需退款。
法院審理后認為,本案的爭議焦點是雙方簽訂的合同是否有效。根據(jù)學校所在省份教育招生考試院發(fā)布的招生政策,原告小李并不符合參加該省高職(??疲﹩为毧荚噲罂假Y格。某教育咨詢公司在明知小李不具有報考資格的情況下,意圖規(guī)避招考政策,通過非正常的手段幫助小李實現(xiàn)報考目的,其行為嚴重擾亂了國家正常的考試秩序,破壞了社會的公平公正,有損社會公共利益。根據(jù)法律規(guī)定,雙方簽訂的升學服務合同違背公序良俗,應認定為無效。合同無效后,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(chǎn),某教育咨詢公司應當予以返還。
此外,小李作為一名中專畢業(yè)生,對正規(guī)的升學途徑應是清楚的,但仍心存僥幸妄圖通過捷徑達到升學的目的,其對案涉合同的無效亦存在過錯,應自行承擔部分損失。對于小李主張荒廢一學年的經(jīng)濟損失,因其未提交有效的證據(jù),故法院不予支持。
最終,法院判決某教育咨詢公司退還小李服務費1.1萬元。一審判決后,某教育咨詢公司不服提起上訴,二審法院維持原判。目前,該判決已生效。
法官提醒:
隨著我國法治建設(shè)的不斷推進和完善,有關(guān)部門對各類違法違規(guī)行為的監(jiān)管日益嚴格,但還有一些人仍存在著“花錢買文憑”的僥幸心理,這類服務合同不但違背社會公序良俗,也破壞了公平公正的教育風氣。
因此,家長和學生在面臨升學問題時,不要盲目相信一些教培機構(gòu)的宣傳,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走合法途徑入學,及時了解學校招生政策和流程。學生們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,才是最可靠的升學保障,切勿找“偏門”、走“捷徑”,否則不僅僅面臨錢財損失,更有可能錯過寶貴的學習時間。
(責任編輯:蔡文斌)